别列佐夫斯基的人物事迹

2024-05-07 10:54

1. 别列佐夫斯基的人物事迹

2009年07月03日莫斯科检察官日前以诈骗300万英镑的罪名判处流亡在英国的俄罗斯金融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15年监禁。早在2007年11月,美元资产。别列佐夫斯基坚持认为这是俄罗斯政府对他的“政治迫害”。如果说审判带有政治性的话,从别列佐夫斯基近年的行径不难看出“政治”为什么总是找到他的头上。普京1999年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总统职位后,坚决反对金融寡头染指政治。别列佐夫斯基不肯屈服,组建了政党“自由俄罗斯”。身背窃国和侵吞企业巨额财产的指控,别列佐夫斯基变卖财产,2000年逃往英国。2007年4月,别列佐夫斯基宣称将策划武力推翻普京政权并涉嫌雇佣前克格勃少将刺杀普京。也许,别氏太眷恋在俄罗斯政界和金融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1996年,俄罗斯总统换届选举,各金融、工业集团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撮合下,联合起来支持叶利钦竞选。叶利钦竞选成功后,别列佐夫斯基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对此,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必须参加政府以保护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商界认识到,假如商界得不到巩固,假如我们不是强大和果断的,就会丧失机会,要让市场过渡自动地去进行,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运用我们的权力去实现这一过渡。”与政治融合生长的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说,六个新兴的私人财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左右。六大财团指的是分别由别列佐夫斯基本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和弗里德曼、斯摩棱斯基等七人创立和领导的六个金融和工业集团。出于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需要,1993年12月5日,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鼓励创建金融工业集团的2096号总统令。许多金融工业集团在代理国家银行的职能与业务中,迅速实现了资本扩张。截至1997年1月1日,波塔宁的私人银行———奥涅克西姆银行中的国家预算资金总额甚至超过国有的俄罗斯储蓄银行的一倍。利用国有资金扩张自有资金,成立只有两年的奥涅克西姆银行很快就一跃而成为俄罗斯第三大银行。俄罗斯金融寡头依靠政府支持发展起来后,自然将触角伸向政界。曾担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的波塔宁就毫不掩饰地表示:“请大企业家进入政府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步骤,因为这可以带来具体的好处。”波塔宁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消息公布当天,他所经营财团的企业股票暴涨,抵押给波塔宁财团的诺利里斯克镍厂的股票全天上涨8%。其他金融工业集团的股票也紧随上升。在叶利钦任内,别列佐夫斯基被解除安全会议副秘书职务,标志着俄政府摆脱寡头资本迈出重要的一步。但是,给金融工业集团以决定性打击,结束俄罗斯寡头时代的,还是普京。普京政府上台后,要扭转俄罗斯经济颓势,解决社会政治经济一系列矛盾,开始重新强化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加上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寡头的政治冲动,使双方冲突成为必然。结果是霍多尔科夫斯基锒铛入狱,另有霍多尔科夫斯基偷税案将在7月12日开庭。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流亡国外。鉴于俄罗斯脆弱的经济现实和寡头控制经济命脉的能力,普京施展铁腕时不忘怀柔。每一次较量后,普京都必须把其他富翁召到克里姆林宫,反复声明其市场化与私有化的政策不会改变。也许因为善体俄政府良苦用心,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阿布还控制着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0%的股份、俄铝业公司25%的股份和俄航空公司的部分股份。玩玩足球,造造游艇,身为切尔西老板的阿布还偶尔回俄罗斯看看足球联赛。波塔宁也未被“肃清”出俄罗斯经济和商业圈。这一切仍有赖于波塔宁的明哲保身:“普京在政治和生意之间划了一条边界,而我绝对不会越界。”

别列佐夫斯基的人物事迹

2. 别列佐夫斯基的介绍

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俄语:Бори́с Абра́мович Березо́вский,1946年1月23日-2013年3月23日),是俄罗斯的金融寡头之一,现居于英国。

3. 列斯科夫的人物生平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ч Лесков,1831-1895)俄国作家。1831年2月16日生于奥廖尔省一小官吏家庭。16岁丧父辍学,曾在法院工作。后当过一个大地主的领地管理人的助手,奔走于全国各地,熟悉人民生活和民间语言,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1861年迁居彼得堡,全力从事文学活动。60年代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反映愚昧落后的社会状况。《一个村妇的生活》(1863,后经修改,易名《穿树皮鞋的爱神》)描绘一个农村“女歌手”追求恋爱自由惨遭迫害的悲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865)写女主人公因情欲而杀人的故事,再现了商人阶层中腐败而残酷的生活气氛(这部作品曾由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为歌剧)。但当时列斯科夫的思想立场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对立的。1862年彼得堡大火,谣传纵火者为大学生,列斯科夫发表文章要求清查,引起进步青年的抗议。此后又在短篇小说《麝牛》(1863)、长篇小说《走投无路》(1864)中断言在俄国开展革命运动不符合实际,“虚无主义者”不了解人民,因而最后陷于绝望。长篇小说《结仇》(1870~1871)更进一步公开诋毁革命民主主义者。由于这些“反虚无主义小说”,他长期被进步文学界所排斥。70年代、特别在中期以后,他的思想有所改变,并同反动刊物《俄国导报》及其主编卡特科夫断绝关系。他对社会作了某些讽刺性描写(如《笑和愁》,1871),同时开始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一系列虔诚正直的人物形象(《神职人员》,1872;《被诱惑的流浪汉》,1873;《在遥远的地方》,1873)。这些人物大多来自民间,或意志坚强,敢于同政教当局斗争;或心地仁慈,乐于为他人献身;或勇敢、能干,有时也不免粗暴以至残酷,但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性格。不过列斯科夫之所以写这些正面人物,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要克服社会上的邪恶,不必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通过道德的改造。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列斯科夫改变观点,逐渐接近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小说讴歌普通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左撇子》(《图拉的斜眼左撇子和钢跳蚤的故事》,1881)把统治阶级的愚昧专横和左撇子的聪明善良作了鲜明的对照;《巧妙的理发师》(1883)以抒情笔调描述了农奴艺术家的才华和他的悲惨命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也有所加强,例如《岗哨》(1887)对尼古拉一世时代的野蛮的营房纪律、官僚主义,尤其是对大主教的伪善,作了有力的讽刺。逝世前不久写成的《冬日》和《太太和乡下丫头》(均1894)着意“鞭挞和折磨”上层贵族。绝笔之作《兔子藏匿之处》(1891~1894)揭露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迫害。列斯科夫于1895年3月5日去世。他的著作丰富,生前就已准备出版36卷本的全集。

列斯科夫的人物生平

4. 列夫斯基的介绍

列夫斯基Vasil Levski,1837.7.6~1873.2.6,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原名瓦西尔·伊凡诺夫·库恩切夫。生于卡尔洛沃城一手工业者家庭。

5. 亚历山大·列别捷夫的人物经历

 1959年12月16日,列别捷夫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他的父亲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名深居简出的普通教师。“我母亲只相信国家电台宣传的一切,”列别捷夫回忆道,“当我收到克格勃的征召时,父亲很高兴,他说那样我就可以帮助这个组织改进了。母亲立刻反驳道,‘这怎么行?那是违法的。’”或许从那时起,列别捷夫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让他母亲这样的普通人看到官方宣传之外的新闻。当时是1982年,列别捷夫正在莫斯科的“国际社会主义体系经济学研究所”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课题是“国债的难题和全球化的挑战”。一纸调令把这个象牙塔中的年轻学者送进了克格勃的神秘大门,他一生的命运随之改变。在伦敦的间谍生涯,对列别捷夫来说是一段快乐的回忆。“我可以接触大量在苏联无法读到的资料,游历各个欧洲国家,这对我的经济学研究非常有益。” 他接受英国记者专访时说。然而也有坊间传言,列别捷夫在伦敦的工作,绝不仅限于“经济学研究”而已。据说他跟几个朋友一起,已经偷偷在金融界一试身手了。苏联解体之前,他突然被反间谍机构召回莫斯科“汇报工作”。几个月后他出现在瑞士的洛桑,身份是一家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就这样完成了从间谍到银行家的华丽变身。作为俄罗斯凤毛麟角的金融专家之一,列别捷夫靠买卖南美和非洲的高风险债券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995年他建立了一家银行:国家储蓄银行(NRB,National Reserve Bank),这成为他巨额财富的起点。在列别捷夫的生意伙伴中不乏前克格勃间谍的身影,如国家储蓄银行现任主席尤里·库迪莫夫就曾以记者为掩护身份,潜伏在伦敦从事间谍活动。这些曾在秘密阵线上共同奋战的同事们,现在又为了金钱利益凝聚在一起,不断扩张公司的规模,在乱作一团的俄罗斯经济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列别捷夫想要的却不仅仅是金钱。当这个安静的年轻人在克格勃的繁重工作中潜心研究经济学时,就注定了他身上理想主义者的特性。在金融界取得成功的列别捷夫立刻瞄准了他真正的目标:新闻行业。建立传媒帝国1993年4月1日,俄罗斯前总统戈尔巴乔夫用他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创立了《新报》(Novaya Gazeta),这家报纸后来成为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以尖锐批评政府见长,在俄罗斯恶劣的新闻环境中可谓一枝独秀。2006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一次会议上宣布了该报的股权分配方案,报社职员将持有全部股份的51%,而另外的49%则属于戈尔巴乔夫本人和他的亲密朋友——亚历山大·列别捷夫。对于这个消息,人们并不感到意外。列别捷夫与戈尔巴乔夫的合作由来已久,每年列别捷夫都会出资举办“蕾莎·戈尔巴乔夫基金”募捐晚会,这是以戈尔巴乔夫去世的妻子命名的慈善基金。列别捷夫也曾公开表示,戈尔巴乔夫是他见过的“最伟大的人”。他把戈氏的思想总结为两个词:“变革”与“透明化”。而“透明化”正是新闻行业要完成的使命。与戈尔巴乔夫的友谊,使列别捷夫得以在这家世界知名的报纸中持股,从而为他的传媒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在于《新报》多年的良好口碑,更是用鲜血来铸就。就在列别捷夫持股《新报》四个月后的2006年10月7日,该报著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在公寓电梯里遭到枪杀。她曾穿过枪林弹雨报道车臣战争中的罪恶,也曾单枪匹马与恐怖分子谈判拯救数百人的生命,然而最终却倒在不明不白的枪口之下,此案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从2001年到2009年,《新报》共有4名记者被暗杀。这家一次次从鲜血中站起来坚强奋斗的媒体,在西方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同情和好感。而它背后的主人——亚历山大·列别捷夫,也得到了扣启西方传媒行业大门的机会。列别捷夫持股的另一家媒体《莫斯科记者报》也为他的传媒帝国增色不少。2008年4月,正是这家报纸捅出了普京已经离婚、并与体操美女卡巴耶娃相爱的爆炸性新闻,随后该报就宣布因为“资金原因”停办。然而2009年底,卡巴耶娃为普京产下一子的新闻风行天下,据说这则新闻也是源自《莫斯科记者报》前职员之口。不管普京的绯闻是真是假,列别捷夫已经借此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又一次关注。

亚历山大·列别捷夫的人物经历

6. 列夫·舍斯托夫的人物生平

1895—1914年间居住在瑞士,但经常回国参加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辅的宗教—哲学会议,投身于当时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运动。苏俄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流亡国外,主要居住在巴黎。在此期间他曾在大学任教,并撰写论著,与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斯·舍勒等,著名文学家布伯尔、纪德等交往,并在这种高层次的思想交流中充实和发展了他自己的哲学。列夫·舍斯托夫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传统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全能的上帝。十月革命之后,列夫·舍斯托夫被迫流亡巴黎。成为二——三十年代俄国流亡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化与流亡”携手并进,古已有之。但只有二十世纪的俄国哲人与诗人的流亡才成流亡文化史上最壮丽的一大景观,这一大批流亡的哲人中有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基洛夫等,而尤以哲人舍斯托夫的言论最为孟浪激烈。与其他人相比,舍斯托夫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正由于此,他不仅受到来自思潮外部的尖锐批评,而且也受到别尔嘉耶夫等人的批评。不过,别尔嘉耶夫等在批评舍斯托夫的极端非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他的贡献,说他“以自己的全部存在进行哲学思考,对他来说,哲学不是学院专业,而是生死事业”。他的哲学“把认识过程同人的整个命运联系起来,认为存在的奥秘只有在人的生存中才能认识”。1938年11月,正值他最重要的压卷之作《雅典与耶路撒冷》(Athensand jerusalem)问世之际,这位俄罗斯的儿子客死异乡巴黎。哲学史家一般将列夫·舍斯托夫归类为存在哲学家、非理性主义者。

7. 佩尔科夫斯基的人物轶事

意外发现:他来自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调查结果让克格勃大吃一惊,被他们锁定的这个苏联公民竟然来自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同时还兼任苏联部长会议科技国务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他的名字叫佩尼科夫斯基,而与他秘密接头的英国人叫维恩,通常总是以谈生意为由,以商人的身份在莫斯科出现。之后,克格勃又查明,佩尼科夫斯基此前已经数次试图与美国情报机构建立联系。早在1960年8月,他就曾给美国方面写信,希望提供情报服务,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美国方面的回音。于是他开始通过科技国务委员会这个渠道,寻求与英国和加拿大情报部门的联系。从1961年4月开始,维恩成了佩尼科夫斯基和英国情报机构联系的中间人。此后,美国中央情局也很快插手其中。除了依靠自己的职务之便窃取大量情报之外,佩尼科夫斯基还充分利用自己和苏联炮兵和陆军导弹部队司令瓦连佐夫元帅的亲密关系,从瓦连佐夫元帅那里攫取了不少军事情报。早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佩尼科夫斯基就曾经担任瓦连佐夫的副官,瓦连佐夫对他相当信任。卫国战争结束之后,佩尼科夫基斯娶了一位将军的女儿为妻,之后更是一马平川、步步高升。在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科学院深造两年之后,佩尼科夫斯基进入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工作。不久,他即被派往苏联驻土耳其大使馆担任武官。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佩尔科夫斯基向土耳其情报机构出卖了自己的上级领导,至今这还是一个谜。后来,佩尔尼科斯基从土耳其被召回国内,并被清除出了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秘密接头:交易通常在饭店的浴室进行此后一段时间,佩尼科夫斯基的工作与军事情报没有任何关系。为了实现重返侦察总局的目的,佩尼科夫斯基动用了自己与某些实权人物的关系。其间,瓦连佐夫元帅为他做了不少努力。瓦连佐夫甚至直接找到了侦察总局局长谢罗夫,为佩尼科夫斯基说情。但是,谢罗夫了解情况后说,不能让有如此记录的人员重新回到苏军情报机构。然而,瓦连佐夫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特权,向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并改写了佩尼科夫斯基的简历。佩尼科夫斯基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回到了侦察总局。在克格勃发现佩尼科夫斯基与维恩的第一次接触之后不久,克格勃很快又发现了他们在莫斯科民族饭店和乌克兰饭店等场所的频繁接触。他们每次秘密接头几乎都在饭店的浴室里进行。在浴室水龙头放水声的掩护之下,佩尼科夫斯基将记录有重要情报的微型胶卷交给维恩。佩尼科夫斯基则从他的“外国朋友”那里换取金钱、照相机和收音机等“必要的活动器材”。此外,佩尼科夫斯基还常常利用前往伦敦和巴黎出差的机会向外输送情报。收集证据:克格勃动用了最先进的监视器材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侦破工作,克格勃决定首先对佩尼科夫斯基的出国次数进行限制。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佩尼科夫斯基进入克格勃视线之后,经常会在出国前夕接到“紧急任务”,而不得不取消出国行程。有一次,克格勃人员对佩尼科夫斯基的个人物品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其臀部长了一个疥疮,而不得不住院治疗。就在佩尼科夫斯基住院治疗期间,克格勃人员在他居住的那幢居民楼偷偷安装了一套高级监视器材。这套器材可以说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监视设备,曾经被安装在苏联发射的第一批人造卫星上。苏联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的活动情况就是由这套器材拍摄的。佩尼科夫斯基当时居住的居民楼位于莫斯科河河畔。为了安装这套监视器材,克格勃专门在莫斯科河河底铺设了一条有线光缆。这条光缆直接通往佩尼科夫斯基楼上一家住户的阳台,并被接到了一个特制的花篮中。一旦佩尼科夫斯基在自家阳台上摊开窃取的秘密文件进行翻拍的时候,楼上阳台花篮中的镜头就会把他的一举一动全都记录下来。断然逮捕:美英情报机构对此一无所知1962年10月,在证据收集得差不多以后,克格勃准备逮捕佩尼科夫斯基和维恩。而且,按照他们通常的接头规律,那段时间维恩也该来莫斯科了。为了增加证据的分量,克格勃决定在他俩接头的时候进行当场抓捕。然而,那一段时间,维恩却迟迟没有在莫斯科露面。事后才得知,原来,西方秘密情报机构似乎意识到了佩尼科夫斯基面临着暴露的威胁,正在组织让他逃往西方国家。当时列宁格勒刚好在举行一个出口商品展销会,他们打算把佩尼科夫斯基藏在展销会的一辆货车中,把他偷运出境。而当时,维恩将又一次以商人的身份,前往列宁格勒与佩尼科夫斯基会合。克格勃很快得到情报,维恩已经带着两辆货车到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并将从那里取道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前往列宁格勒“参加展销会”。克格勃采取果断措施,1962年11月2日,就在维恩离开布达佩斯的时候,他连车带人被克格勃扣留,并马上被押往莫斯科。而在此前的10月22日,佩尼科夫斯基已经被克格勃逮捕。这两次抓捕行动进行得非常隐秘,美英情报机构对此都一无所知,而且佩尼科夫斯基和维恩也不知道对方已经落入克格勃手中。公开审理:涉嫌间谍案有关人员纷纷落马佩尼科夫斯基一开始还心存侥幸,并没有把自己的被捕太当回事。他以为,克格勃掌握不了多少自己的情况。在审讯之初,他还表现得漫不经心,只是交代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此同时,对维恩的审讯也在紧张进行。维恩的态度和佩尼科夫斯基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他在审讯人员面前显得非常无辜,极力狡辩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审讯工作一度搁浅。然而,克格勃此后安排的一次特殊碰面,让他俩瞬间“打开了话匣子”。那天,他们一个被押往审讯室,而另一个则从审讯室被带出,两人在审讯室的过道里“不期而遇”。这次意外的见面对他们来说实在太突然,双方都深感震惊。由于双方都摸不着对方的底牌,都不知道对方到底交待了些什么。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两人都开如老实交待罪行,并且狗咬狗地相互揭对方的底。1963年5月,对佩尼科夫斯基和维恩间谍案进行了审判,法庭就设在克格勃总部大楼旁的捷尔任斯基俱乐部。参加旁听案件审理的2000余人大部分为肃反人员、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工作人员和军人。佩尼科夫斯基被判处死刑,维恩则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此后,作为交换,克格勃用维恩换回了被英国关押的一名苏联间谍。对佩尼科夫斯基间谍案负有直接责任的瓦连佐夫被剥夺了元帅军衔,降级为少将。谢罗夫则被解除了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局长一职,最后被调出莫斯科,下派到了古比雪夫军区。由于佩尼科夫斯基认识苏联的不少间谍,克格勃还不得不从国外调回了大批身份可能暴露的谍报人员。

佩尔科夫斯基的人物轶事

8. 别列佐夫斯基在苏联解体时是依靠什么手段成为大富豪的?

2013年3月,俄罗斯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被发现死在伦敦附近的寓所内。
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别列佐夫斯基的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消息。在普京上台前,俄罗斯50%的经济被掌握在六个私人财团手中。他们分别是: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和弗里德曼、斯摩棱斯基七人领导的六大金融集团。

(别列佐夫斯基旧照)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曾让许多金融工业集团在代理国家银行职能时,得到了快速的资本扩张。而别列佐夫斯基也正是在那段期间迅速发家致富的。
1989年,别列佐夫斯基还只是一名谦虚的应用数学教授。在那段动荡时期,别列佐夫斯基意识到做数学产品并不能挣到钱,于是他迅速转向了一个与数学毫不相关的行业,汽车销售业中去。
别列佐夫斯基以4800美元一辆的价格,成功搞到了“拉达”车,并以7500美元的价格卖掉。并且他还会从汽车买主手中收取定金,经过一番拖延后再付给工厂。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别列佐夫斯基可以轻易地挣到汽车一半价值的外快。
最为关键的是,别列佐夫斯基所作的这一切,都是在避开海关关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让他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疯狂赚取了数亿美元的利润。
在赚到第一桶金后,别列佐夫斯基又把目光投向了石油部门中。1995年,他以抵押拍卖的方式,收购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票。但在抵押拍卖过程中,别列佐夫斯基却因为破坏政府的规定,很快被“国际商业银行”董事会告上了法庭。
本来莫斯科法院已经作出了对“国际商业银行”有利的判决。但别列佐夫斯基却利用他与政府的关系,在终审时又修改了判决结果。
为了报复,别列佐夫斯基还通过中央银行,在媒体上放出“国际商业银行”资金状况不良的资料,导致银行储户大量挤兑存款,险些破产关门。
除了工业制造和石油外,甚至连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也成为了别列佐夫斯基的赚钱工具。

(叶利钦旧照)
不过话说回来,别列佐夫斯基的成功,是离不开叶利钦的大力扶持的。1996年,俄罗斯进行了总统换届选举。别列佐夫斯基利用旗下的工商业集团,联合起来支持叶利钦竞选。比如俄罗斯公共电视台这样的重要媒体,就成为了宣传叶利钦的渠道之一。
最终,叶利钦竞选成功,而别列佐夫斯基也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以及车臣事务首席谈判代表。
1997年,如日中天的别列佐夫斯基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第九大富豪。
但自普京上台后,别列佐夫斯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2000年,别列佐夫斯基成为了普京政权打压的重要对象,他因为多项金融诈骗和贪污等罪名,被迫离开了俄罗斯。
去到英国后,别列佐夫斯基组建了“自由俄罗斯”政党,专门从事反对俄罗斯政府的活动。2001年,俄罗斯当局曾以欺诈、窃国等罪名,要求引渡别列佐夫斯基,但却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拒绝。这一事件导致英俄两国在那几年持续恶化。英国为了打压俄罗斯,甚至还在两年后,专门给予了别列佐夫斯基政治庇护。

(普京旧照)
2006年,别列佐夫斯基的密友,原俄罗斯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因在伦敦一家酒店喝下了一杯据说含大量放射性物质钋—210的茶后中毒身亡。这一事件使得英俄关系进一步恶化。别列佐夫斯基指认俄罗斯当局下令投毒,俄方表示否认,并指认别列佐夫斯基故意杀害利特维年科,其目的是要蓄意抹黑俄罗斯政府。
这一事件在那一年闹得沸沸扬扬,别列佐夫斯基坚持认为,这是俄罗斯政府对他的“政治迫害”。他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将会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俄罗斯政府。另有消息称,别列佐夫斯基早已经雇佣了一名前克格勃少将,要将普京刺死。
2009年,别列佐夫斯基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被莫斯科检察官以诈骗罪名判处了15年监禁。只是没过两年,别列佐夫斯基就死在了英国。
事实上,俄罗斯也并不是针对别列佐夫斯基。在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为了扭转经济的颓势,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便开始大力打压一众寡头。像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等人都和别列佐夫斯基一样,遭到了打击。
不过普京也没有赶尽杀绝,比如波塔宁因为悬崖勒马而没有遭到肃清,而阿布甚至在前些年还能够常常飞去伦敦,看一看自己手下切尔西俱乐部的足球比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